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走向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文明的恢宏篇章。但由于不同国家国情民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走向现代化的时机选择、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也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道路的现代化,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外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中。
一、中国式现代化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指引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提“现代化”这一概念,但却大量使用“现代”这一词汇,对“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设想。一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扩张特性的论述揭示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是世界各民族地区都要面临的一个历史趋向;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双重性的批判性分析,把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区分开来,在阐明“两个必然”的规律中揭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通过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初步提出现代化道路的多元选择问题以及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建构。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设想。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具体化为“小康之家”,并称之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又构想了现代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全面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的理论内涵并且做出了战略的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我们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从提出现代化目标,到具体细化为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四个阶段现代化的演进,不是单纯经济体量上的扩张,而是从物质文明向社会全面进步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已经建构起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体系。
二、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历史演进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千年追求之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为后世埋下现代化的精神火种。秦汉以降,“大同”理想与“小康”目标在《礼记》中形成完整表述,这种既追求“天下为公”的崇高境界,又注重“各亲其亲”的现实路径的辩证思维,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价值选择。唐宋时期,中华文明在经济技术、制度创新方面达到古代社会的高峰。长安城百万人口的都市管理,交子票据的金融创新,《天工开物》记载的工业技艺,无不彰显着传统中国的现代化潜能。明清之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闪耀着启蒙的光辉。这些思想遗产经过创造性转化,最终融入当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正是传承中华“民惟邦本”等理念,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和发展了既有现代化的一般性,又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外来文明的嫁接,而是古老文明根系上长出的参天大树,它承载着往圣先贤“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正在书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壮丽篇章。中国真正的现代化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重新启动, 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时间跨度为1949年至本世纪中叶, 中国将用100年时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所用时间只是英国的1/3、法国的7/10、美国的3/5。急剧缩短的现代化时间, 一方面使中国利用后发优势, 更快地缩短和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中不同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叠加。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快速增长、政治民主化、社会结构转型、传统文化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等任务均被压缩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由此带来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发展道路,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联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生动实践的重大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经历了从“照搬苏联”到“自我探索”的阶段性转换。这一过程既是对外部经验的吸收与扬弃,更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发展需求的自我探索与突破。从最初的“照搬苏联”到后来的“以苏为鉴”,再到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和创新力,逐步构建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
(一)从“单一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对苏联模式的超越与突破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情,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上选择了“照搬苏联”的发展路径。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将工业化视为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并确立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制度框架。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中国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开始探索更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同志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发生重要转变——现代化不再仅仅等同于工业化,而是扩展为“四个现代化”的协同推进。这一调整不仅强调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还注重工业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的综合平衡,从而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为中国后续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改革”:现代化内涵的深化与拓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命题,标志着现代化建设进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现代化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增长,而是将技术进步、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纳入整体规划,形成了更加全面的现代化内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使中国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具体。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取得长足进步。这一系列成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指标,而是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协调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从而为后续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
(三)从“经济高速增长”到“治理现代化”:制度创新的战略升级
进入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半程”已基本完成,即通过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了物质基础的积累和制度体系的初步构建。而“后半程”的核心任务,则是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制度运行的效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制度层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这一目标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顶层设计,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一系列新观念、新思想、新论断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全面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的理论内涵并且做出了战略的安排。紧接着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之后,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的深化,总书记提出政法工作、能源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教育强国、全面深化改革等等的论述进而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已经建构起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进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新阶段,不仅关注“硬实力”的增长,更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指引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科学基石;从古至今的文化根脉与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赋予其深厚历史底蕴;从工业体系构建到市场导向发展再到国家治理创新的实践历程,使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这一现代化道路打破“西方中心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径,不仅推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为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与广阔发展前景,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新境界。
[1]习近平.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J]. 前进论坛, 2025, (01): 4-13.
[2]姜辉. 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现代化新路——深入学习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1, 28 (01): 4-10+156.
[3]李垣,姬雅婷. 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 37 (03): 78-85.
[4]陶文昭,杨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的源流考辨 [J]. 科学社会主义, 2025, (03): 33-42.
[5]游深铖,傅慧芳. 从“外源被动”到“内生主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路径 [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6 (02): 1-7.
[6]孙雷,孙天舒.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 (12): 4-7.
[7]胡彦磊. “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三次转进研究[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4.
[8]姜辉. 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现代化新路——深入学习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1, 28 (01): 4-10+156.